主任:
周本刚 研究员
副主任:
李 霓 研究员
袁仁茂 研究员
任治坤 研究员
秘书:
李正芳 副研究员
(1)实验室主任
周本刚,男,1964 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中国地震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86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1986 年-1989 年 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硕士学 位,2002 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构造地质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强震构造与危险性研究室主任、国家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震灾防御技术》副主编。主要从事地震区划 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目前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研课题、中国新一代地震 区划图编制项目中相关专题,以及地震行业专项、核工程地震安全 性评价等相关项目研究,并参与有关技术规范的编制。发表相关论文 60多篇,参与编写专著 3 部。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6项。近年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讲授工程地震学课程中的相关地震地质内容。 2005 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篇,其中被 SCI 数据库收录6篇、被 EI 数据库收录10篇、被 CSCD 数据库收录 39 篇。 在 SCI 数据库中被引用15次,其中他人引用12次;在 CSCD 数据库 中被引用 91 次,其中他人引用 64 次。
(2)学术带头人
许建东,许建东,男,1962 年生,二级研究员,原中国地震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8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98 年获美国纽约州大学布法罗分校地质系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震局火山研究中心主任,吉林长白山火山国家重点野外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火山地质与火山灾害学。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财政部和中国地震局多项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培养指导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2014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李霓,女,1967年生,博士,研究员,现中国地震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4-2005年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Laboratoire Pierre Süe实验室从事火山岩矿物中熔体包裹体的专项研究。2016年7-9月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进行火山岩样品氩同位素测年研究。现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八届火山与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联合基金、科技部地震行业专项子课题等多项研究项目,对吉林长白山、黑龙江五大连池、云南腾冲火山、内蒙古达里诺尔等国内多个活动火山区进行过调查和研究。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合作出版书籍2本,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次,培养了9名博士、硕士生。
袁仁茂,博士,研究员,现中国地震局地震与火山灾害实验室副主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会员。河北地质学院学士(1995),北京大学硕士(2002),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 (2006)。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后,英国 Leverhulme Trust Fellow of Cardiff University (2007-2008),台湾大学地质学系客座副教授(2011),英国 University of Leicester国家公派访问学者(2012-2013)。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国家自然基金、行业专项,地震安评以及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等课题,曾获防灾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 1 项,发表论文 80 多篇,其中 SCI 论文 40 篇。在地震滑坡的区域特征、地震滑坡的激发机制及边坡灾害的危险性分析方面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作。
任治坤,男,1980年生,博士,研究员,现中国地震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在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资助下于2010年毕业于日本静冈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获得静冈大学优秀毕业生奖励,已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地震行业专项、活动断层普查等多项科研课题。入选中国地震局第二批防震减灾优秀人才百人计划(2016),中国地震局骨干人才(2019),获得第九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二等奖(2015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三等奖(2017),日本政府 Follow-up Research Fellowship(2013年)等奖励。2013年8月-11月 在日本政府 Follow-up Research Fellowship资助下访问日本京都大学。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与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支持下访问日本东京大学。目前已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SCI论文22篇,其中指导学生发表SCI论文7篇。多次在国内外主流学术会议如AGU,AOGS,CGU组织活动构造高精度定量研究相关专题。为Nature Communication、Geology、RSE、JGR、Tectonics、 Geomorphology、GJI、IJES、JSG、 JAES等国际主流期刊多次审稿。
聂高众,男,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专业,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与地质灾害风险研究室首席专家、中国地震局“灾情获取与高精度评估”创新团队牵头人,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理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应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地震应急领域“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连续几个五年计划科技攻关、科技支撑和重大研发课题的负责人。长期以来,在地震应急救援和地震灾害学领域,从事了较为广泛的基础研究工作,创新性地提出并解决了基础数据库格式、黑箱期、宏观评估、预评估、致死性矩阵、应急风险、地震应急能力、公里格网数据应用、大数据灾情获取与高精度评估等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在多次地震后为国家提供辅助决策建议,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多项。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中国地震应急理论的初步探索与研究,是我国地震应急理论与技术体系的主要学术带头人。近年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期刊论文10余篇,其中第1作者SCI论文8篇,EI论文5篇;合著出版专著1本。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获得者,获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排名第2;三等奖1次,排名第2;全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先进个人等多个奖项。
苏桂武,男,1969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灾害成灾机理与风险分析”学科组组长。兰州大学自然地理专业学士(1992)和硕士(1995),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博士(1998)。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灾害中心(Natural Hazards Center,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高级研究学者(2012.06-2013.01)。国际科学理事会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中国科协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工作协调委员会委员(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for Integrated Research on Disaster Risk (IRDR CHINA), ICSU and ISSC)、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应急管理专业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灾害风险及地震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方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协会应急安全与减灾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灾害成灾机理与风险分析、地震地质灾害与地震备灾应急、民众与基层灾害认知与响应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攻关、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地震联合基金、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等各类科研项目20多项。与美国、英国、日本、尼泊尔等国际同行有较广泛的联系和实质性合作。在地震地质灾害脆弱性/韧性/减灾能力与风险、民众与基层的地震地质灾害感知/认知与响应/适应,地震情景构建与备灾应急、防震减灾能力与地震应急区划,灾害教育与防震减灾宣传,灾害和灾害风险研究的跨学科综合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和跨学科研究优势,发展了相应的定量(Quantitative)研究方法特长。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及科普著作合计7部、大型灾害图集1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国家级科普奖励1项、一级学会级科普著作一等奖1项、特别奖1项。
周庆,男,1963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2001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得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7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强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地震活动性与危险性分析、地震地质灾害调查、GIS在工程地震中的应用研究。主持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项。近期已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5篇,其中包括SCI论文2篇,EI论文3篇;获得2019年云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排名第4)。
韩竹军,男,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地震地质专业,1988年和1997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2002年作为普通访问学者在新西兰地质与核科学研究所进行学习和研究,2015年作为高级研究学者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研究领域主要为活动构造与地震危险性分析,重点关注大震构造标志及其在划分潜在震源区中的应用。在野外活断层调查的基础上,注意研究强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开展GIS技术在活断层分段、第四纪覆盖平原区隐伏活动构造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为了弥补地震危险性概率方法中固有缺陷,提出一套确定设定地震的技术方法;通过对大震现场的考察,提出“城市活断层在地震灾害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观点。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计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等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闵伟,男,1964 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 年中山大学地 质学系毕业,1988 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硕士毕业,1998 年中国 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毕业。1988-1995 年在宁夏地震局工作,1998 年博士毕业后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至今。1998 年被聘为副 研究员,2005 年被聘为研究员。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活动构造研 究。参加了八五填图项目、九五地震重点基金课题、中国地震局九 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多项课题。主持三项地震科 学联合基金课题、973 子课题、城市活动断层试验探测子专题、国家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专题、汶川地震科学考察、中国地震活动断层 探察子专题等十多项科研课题。负责三十多项国家重大工程的地震 安全性评价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十多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次。
(3)青年骨干
韦伟,男,1982年生,博士、研究员。2019年获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同年入选中国地震局青年人才。曾先后作为短期访问学者到日本东北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开展学术交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专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地震行业专项等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Sci. Rep、EPSL、JGR、G3、Lithos、PEPI、GJI、JAES、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其中的多篇论文被评选为高引用率论文和封面论文。作为中国地震局行业青年骨干科技人员,积极投入大地震野外一线科考工作,第一时间赴震区野外调研,制作和提交地震应急产品;2016和2019年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颁发的优秀科研奖;2019年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颁发的“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19年入选中国地震局青年人才。
潘波,男,1981年生,博士,副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构造地质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2012-2016年就读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理学博士学位。2013-2014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作为访问学者进行合作交流。自2007年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活动火山的监测和大型火山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和基本科研业务专项3项等,并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管理吉林长白山火山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EI论文2篇。主要研究方向:(1)板内大型火山岩浆系统的孕育与喷发过程;(2)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历史的恢复;(3)年轻火山岩的定年技术研究。
赵勇伟,男,1981年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获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专业博士学位。201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奥本大学访问。现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火山研究室,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多年来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于红梅,1981年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火山与灾害研究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7年9月和2011年7月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得构造地质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7月-2013年6月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多年来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专项以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主要从事火山岩显微构造和火山灾害方面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SCI文章11篇。
赵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火山室助理研究员。200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资源学院测绘工程专业,2006年获得毕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四纪地质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所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多年来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专项以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从事火山地质、火山灾害以及火山碎屑岩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SCI文章4篇。
陈正全,1986年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火山与灾害研究室助理研究员。2013年7月在首都师范大学获得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2017年7月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得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学位。2017年7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主要从事火山地质、火山实验模拟方向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在发表论文三篇。
白翔,男,1987年生,理学博士、助研。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2015年起就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火山与灾害研究室。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Precambrian Research等国内外学术期刊。
魏费翔,男,1991年生,助理研究员。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专业为地质学。大学毕业后保送至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硕博连读,2016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联合培养一年,2018年7月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主要从事火山监测和火山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目前已发表火山学相关论文1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了学术论文3篇,包括在Lithos和Journal of Volcanology and Geothermal Research等岩石学和火山学重点期刊上发表的SCI论文2篇。
魏本勇,男,1982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10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7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与地质灾害风险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地震地质灾害与风险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1项,中国地震局应急司项目4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项;协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1项,中国地震局创新团队项目1项、地震行业专项1项。近期已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6篇,其中包括SCI论文7篇,EI论文4篇;获得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
邓砚,女,1977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03年和2011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3年8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与地质灾害风险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地震灾害和地震应急研究。近年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期刊论文13篇,其中第1作者SCI论文2篇,EI论文3篇;合著出版专著1本。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专题2项,地震局行业专项子项目2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1项;获得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排名第4)。
范熙伟,男,1986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15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15年7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与地质灾害风险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地震灾害灾情获取与评估研究。近年发表期刊论文近28篇,其中第1作者SCI论文7篇,EI论文5篇;合著出版专著1本,国家标准1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地震局系统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项。获2018年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优秀科研奖。
安基文,男,1981年生,理学博士,助理研究员。2010年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7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与地质灾害风险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地震地质灾害与风险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项。近期已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3篇,其中包括SCI论文1篇,EI论文2篇;获得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排名第3)。
李正芳,女,1981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06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资源环境与工程勘察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四纪地质学专业; 2013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得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 2013年7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强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研究室工作。主持完成和在研的项目包括国家重大研发、地震行业专项和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三项,并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专项以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同时主持和参加的科技服务类项目20多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8篇,并与项目组成员一起获得了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吴果,男,1988年生,理学博士,助理研究员。2018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得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博士学位。2018年7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强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主持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1项。近期已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3篇,其中包括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获得2019年云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排名第6)。
郭鹏,男,1989年生,理学博士,助理研究员。2013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2016年和2019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硕士论文《冷龙岭断裂全新世滑动速率与发震能力研究》评为“2016年度中国地震局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19年7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强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1项、阿坝州(含盆地区)1:25万活动断层普查项目专题1项,获得2020年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计划、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城市活动断层探查等项目。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篇,其中在JGR、Tectonics、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JAE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篇。
张志亮,男,1987年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0年本科毕业于枣庄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3年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构造地质专业,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6年6月至2020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年8月至今,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强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研究室。先后主持和重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和中国地震局行业专项。到目前为止共在Tectonics、JGR、Palaeo-3、JAES、IJES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论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