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实验室积极参与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所和省地震局的交流协作,举办不同规模的学术活动,推进实验室的开放交流运行;实验室积极鼓励成员参加国际会议,与国内外同行交流探讨行业前沿课题;实验室鼓励研究生到国外顶尖高校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交流,紧跟国际前沿课题,深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实验室积极与地方合作,研究国内重要活动断层区域的地震地质,开展了三维建模软件和数据库技术培训,推进活动断层研究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实验室为保障全国火山监测工作的实施和新年度火山活动趋势的把握,每年召开全国火山台网的运行与总结大会,与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朝鲜等国家的火山学者保持着长期的火山地质、火山监测与火山灾害预测等领域的科学交流,并与美国USGS以及韩国气象厅签署了火山合作研究备忘录。

2018年与“韩国气象厅火山特别研究中心”(Volcano Specialized Research Center, Korea Metrological Administration)在北京和长白山开展学术交流

2016和2018年,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宫城矶治(Isoji Miyagi)两次来重点实验室进行访问并赴我国东北进行野外地质考察,李霓研究员和赵勇伟副研究员等陪同参加了此次考察。期间,宫城矶治与火山室师生开展了一次学术交流,介绍了自己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就相关学术问题与火山室师生展开了讨论。

     

宫城与实验室师生进行交流(左) 野外考察射汽岩浆喷发形成的基浪堆积物(右)

为提高国内青年科技人员在高精度DEM数据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方面的理论和应用水平,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任治坤研究员分别于2017年与2019年邀请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奥拉夫·泽尔克(Olaf Zielke)研究员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联合讲授“高精度DEM数据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获得一致好评。

 

“高精度DEM数据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培训班

2016-2019年,实验室共举办大型学术会议3次、小型学术活动20多次、举办各类培训班4次;成员参加国际会议66人次,参加短期考察和交流35人次;10人在国外学习交流一年。

为推进“一带一路”减灾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任治坤研究员受邀于2019年6月11-12日参加“一带一路”地震减灾协调人会议,与来自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蒙古、厄瓜多尔和亚洲地震委员会等19个国家以及国际组织代表就“一带一路”地震减灾合作机制及重点合作方向进行了重点讨论。

2019年12月,研究室研究人员及研究生积极参加了美国地球科学学会(AGU)秋季学术大会,并组织专题报告,其中任治坤研究员等人组织的专题“Resolving Tectonic Activity with High-Resolution Data in Space and Time”,吸引了31个展板报告和8个口头报告,实验室博士生刘金瑞做了题目为“Late Quaternary Slip Rate of the Aksay Segment and its fast decreasing gradient along the Altyn Tagh Fault”的口头报告,精确厘定了阿尔金断裂东段阿克塞段的滑动速率,分析了阿尔金断裂东段滑动速率的空间分布,并对阿克塞段的构造意义进行了探讨。

   

刘金瑞博士在AGU上做口头报告    任治坤研究员在AGU与同行交流

 会议期间,除专题口头和展板报告外,任治坤研究员还参加了5个学生报告的OSPAs(Outstanding Student Presentation Awards)的评审,OSPAs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组织的杰出学生奖,旨在促进、表彰和奖励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管理立足于科研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积极推进全球地质灾害减灾方面的教育和科研合作,于2018年4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地质灾害减灾教席授予实验室国际协作单位证书。实验室还加强地方合作,积极与河南、四川、山西、海南等地合作,在地方开展合作研究、举办培训,共同推动科研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