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李 玶,地震构造专家。1924年3月20日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县,1947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获学士学位。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地震局和地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9月10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主要研究贡献:
李玶在地震构造方面的研究为我国许多重大工程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发现我国东部具有新生代断块运动的特点,并据此对三峡坝区进行了 地震危险性评价,认为坝区不具备发生强震的危险,未来地震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断块外围的活动性大断裂带;在深圳核电站厂址断层活动性评价中,查明了核电站外 围活断层的分布,核岛地区无能动断层存在,这为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的选址取得重要依据;他还指出,由于地应力场方向的改变,只有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大断裂带,才具有发生强震的危险。此种认识已纳入有关的规范中。他还根据我国强震多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在原地重复的特点,利用地震活动的停歇时间,为云南阳宗海电 厂的扩建提供了地震危险性评价依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代表论著:
1.长江三峡坝区区域构造背景及新构造运动发展趋势的探讨(专著)。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出版。
2.云南川西地区地震地质基本特征的探讨,《地质科学》,1975年第4期。
3. 西昌—渡口地区地震烈度区划综合研究报告(专著)。1977年,地震出版社。
4 应用图象识别确定京津及邻区强震危险区。《地震地质》,1979年3月。
5.昔格达层构造变形形成因素分析。《中国地震》,1985年第1卷第3期。
6.中国强震发生带地震构造的几点思考 。《高校地质学报》,2001年9月。
7.台湾海峡地震危险性初析与海峡隧道修建的可行性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02年11月,Vo1.4,No.11。
8. 长江三峡库区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 。《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第7卷第6期。
9. 城市规划中抗震减灾的新构想。2006年9月24日(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