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高职称
姓名 苏桂武
性别:
电话 62009075
Email: suguiwu@ies.ac.cn

简介:

1969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灾害成灾机理与风险分析”学科组组长。1992和1995年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毕业,分获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今,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2012年6月-2013年1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灾害中心(Natural Hazards Center,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高级研究学者。长期从事灾害成灾机理与风险分析、地震地质灾害与地震应急、民众与基层灾害认知与响应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攻关)、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等各类科研项目20多项。与美国、英国、日本、尼泊尔等国际同行有较广泛的联系和实质性合作。在地震地质灾害脆弱性/韧性与风险、社会民众与基层的地震地质灾害感知/认知与响应/适应,地震情景构建与地震备灾、防震减灾能力与地震应急区划,减灾宣传教育,灾害与灾害风险研究的跨学科综合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和地震系统内地震灾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势,发展了针对性的定量(Quantitative)特长。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及科普著作合计7部、大型灾害图集1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国家级科普奖励1项、一级学会级科普奖励1项。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0名,现指导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2名。


教育经历:

1995.08-1998.06: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

1992.08-1995.06: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自然灾害与环境

1988.08-1992.06: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简历:

2012.06-2013.01: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灾害中心(Natural Hazards Center(NHC),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USA),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灾害与风险的人文社会维度问题

2010.01-迄今:  中国地震地质研究所,“灾害成灾机理与风险分析”学科组组长

2008.11-2019.1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应急技术与减灾信息研究室副主任

2007.11-迄今: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2005.09-2008.10: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科技发展部主管(处长)

2000.11-2007.10: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8.09-2008.12:原国家科委、计委和经贸委“三部委”灾害综合研究组,核心成员

1998.09-2000.0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灾害成灾机理与风险分析、地震地质灾害,具体含:

1. 地震地质灾害与风险

2. 自然灾害与风险的人文社会维度问题

(脆弱性/韧性/减灾能力;灾害感知/认知/意识;民众与基层的防灾备灾和响应恢复;社会网络/社会资本与防灾减灾;跨尺度/跨区域/跨文化对比)

3. 地震情景构建与地震备灾应急

4. 灾害与灾害风险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方法

5. 减灾宣传教育与灾害风险沟通

6. 社区灾害风险综合治理


主要学术任职:

2015.02-迄今:国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 中国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Scientific Committee Member of China Committee for Integrated Research on Disaster Risk (IRDR CHINA), ICSU,ISSC,and UNISDR)

2020.03-迄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应急安全与减灾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9.02-迄今: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 应急管理专业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8.04-迄今:中国地震学会 地震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7.07-迄今:中国地震学会 地方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3.05-迄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物理与地球科学领域北京汇文中学创新人才培养协作实践基地指导教师

2008.08-迄今: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领域专家组成员

2005.08-迄今: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2004-2017: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委员会委员

2012.12-迄今:《灾害学》期刊编委

2016.06-迄今:《地震地质》期刊编委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法制建设与政策标准研究项目,重大政策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202004223373),2020.05-2023.05,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中英合作),鄂尔多斯地区地震灾害风险的参与式评估与治理(41661134013),2016.01-2018.12,主持

3. 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研究项目,基于参与式方法的映秀镇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治理对策试验研究,2013.01-2014.12,主持

4.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中国地震应急救援的区域差异性分析(201208018),2012.01-2014.12,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震灾害认知和响应行为的区域及地方差异——基于新近震例的实证研究(40971274),2010.01-2012.12,主持

6.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地震灾害脆弱性变化典型考证——以汶川地震灾区中的小城镇为例(IGCEA0903),2009.01-2012.12,主持

7.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防震减灾能力和地震灾害风险评价(2008BAK50B03-03),2008.01-2011.12,主持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乡过渡带灾害脆弱性变化的典型实证研究——以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为例(40771011),2008.01-2010.12,主持

9.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子项目,宁洱民众的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200808061-4),2008.01-2010.12,主持

10.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地震应急数据指标化和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技术研究(200708007),2007.01-2009.12,262万,第二负责人

1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20070603宁洱6.4级地震灾害应急科考、跟踪调查与综合研究(IGCEA-0607-1-11),2007.07-2008.06,主持

12.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综合减灾数据指标化与决策支持技术研究(2006BAC17B05),2006-01-2009-12,170万元,第二负责人

13.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中国防震减灾分区与分区地震应急对策研究(2003DIB4J125),2004.01-2006.12,第二负责人

14.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中国地震灾情与救灾数据库建设之专题2003-DZGX-13和子专题DS-2004-14-5,2003.01-2005.12,主持

15. 地震联合基金面上项目,城市不同功能区地震灾害脆弱性的比较研究(102087),2002.01-2004.12,主持

16.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专题,地震应急的区域差异性特征研究(2001BA601B-04-02-01),2002.01-2003.12,主持

17.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综合自然灾害信息共享(2001BA608B-13),2001.01-2003.12,第二负责人

18.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综合减灾研究及示范(96-920-24-02),1998.01-2002.12,主要参加

19.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课题,综合自然灾害共享示范(97-925-03-03),1998.01-2001.12,主要参加

20. 科技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96-920-32-05,中国自然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的分布规律研究,1998-01至2000-12,25万元,主要参加


主要学术论文(选30篇)(*表示通讯作者):

1. Su G W, England P, Rodgers J E, Emily So, John Young. 2020. The trans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of a seismic scenario as a process tool for addressing major gaps in earthquake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44, 101433. doi: 10.1016/j.ijdrr.2019.101433. (SCI)

2. Janise Rodgers, Guiwu Su(共同第一作者), Wenhua Qi, David Milledge, Alexander Densmore, Craig Davis, Philip England, John Young, Yue Cao, Arrietta Chakos, Xiaoli Li, Timothy Sim, Emily So, Barry Parsons, Lei Sun, Junlei Yu, Chunlan Guo. 2019. Creating an earthquake scenario in China: a case study in Weinan City, Shaanxi provi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42, 101305. doi: 10.1016/j.ijdrr.2019.101305.(SCI)

3. Sun,Lei, Guiwu Su*, Qing Tian, Wenhua Qi, Fenggui Liu, Min Qi, Ruoyu Li. 2019. Religious belief and Tibetans’ response to earthquake disaster: a case study of the 2010 Ms 7.1 Yushu earthquake, Qinghai Province, China[J]. Natural Hazards, 99: 141-159 (SCI)

4. Yan Deng, Guiwu Su, Na Gao, Lei Sun. 2019. Perceptions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nd rescue in China: a comparison between experts and local practitioners[J]. Natural Hazards, 97: 643-664. (SCI)

5. Wenhua Qi, Guiwu Su*, Lei Sun, Fan Yang, and Yang Wu. 2017. “Internet+” approach to mapping exposure and seismic vulnerability of buildings in a context of rapid socioeconomic growth: a case study in Tangshan, China[J]. Natural Hazards, 86: 107-139. (SCI)

6. 孙磊, 苏桂武*. 2016. 自然灾害中的文化维度研究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 31(9): 907-918.

7. 邓砚, 苏桂武*, 高娜. 2016. 地震应急救援影响因素重要性认识的调查和分析[J]. 灾害学, 31(3): 177-183.

8. Guiwu Su, Wenhua Qi, Suling Zhang, Timothy Sim, Xinsheng Liu, Rui Sun, Lei Sun, and Yifan Jin. 2015. An integrated method combining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local knowledge for the large-scale estimation of seismic loss risks to buildings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socioeconomic growth: a case study in Tangshan, China[J]. Remote Sensing, 7(3): 2543-2601.  (SCI)

9. 高娜, 苏桂武*, 邓砚, 聂高众, 仵焕杰, 陶鹏. 2014. 3类人群对地震应急救援影响因素重要性认知的调查与分析—以唐山市为例[J]. 地震地质, 36(2): 536-546.(EI)

10. 张文佳, 魏本勇, 苏桂武*. 2014. 少震弱震区民众防震减灾意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江西萍乡地区为例[J]. 地震地质, 36(1): 206-221.(EI)

11. Qi Wenhua, Guiwu Su*. 2013.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base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changes of loss risk from earthquake-induced geohazard chain[A]. In: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RSETE 2013). Nanjing (China): Atlantis Press, 183-186. July 26-28, 2013. (EI)

12. 魏本勇, 苏桂武*, 陈彪, 张文佳. 2013. 北京市民众地震灾害认知特点的初步分析[J]. 地震地质, 35(1): 165-176.(EI)

13. 仵焕杰, 苏桂武*, 魏本勇, 田青, 刘峰贵. 2012. 青海玉树地区小学生认知地震灾害现状的描述统计特点[J]. 地震地质, 34(4): 835-849.

14. 魏本勇, 苏桂武*, 吴琼, 齐文华, 张文佳. 2012. 农村家庭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家庭际差异: 以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灾区为例[J]. 自然灾害学报, 21(4): 116-124.

15. 齐文华, 苏桂武*, 张素灵, 刘新圣, 魏本勇, 孙磊. 2012. 城市化过程中房屋地震灾害脆弱性和损失风险变化研究—以唐山市区及城乡过渡乡镇为例[J]. 地震地质, 34(4): 820-834.

16. 齐文华, 苏桂武*, 张素灵, 刘新圣, 魏本勇. 2012.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的建筑群在地震灾害中的脆弱性和风险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 中国地震, 28(1): 88-99.

17. 齐文华, 苏桂武*, 魏本勇, 达杰, 尕松拉达, 才旦卓玛. 2011. 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灾害的综合特征[J].地震地质. 33(3): 533-548.

18. 苏桂武, 马宗晋, 朱林, 齐文华, 邓砚, 李曼. 2010. 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变化研究[J]. 灾害学, 25(2): 1-12.

19. 王若嘉, 苏桂武*, 张书维, 龚强, 吴琼, 陈征山. 2009. 云南普洱地区中学生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特点的初步研究——以2007年宁洱6.4级地震灾害为例[J]. 灾害学, 24(1): 133-138.

20. 苏桂武, 马宗晋, 王若嘉, 王悦, 代博洋, 张书维, 甯乾文, 张少松. 2008. 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减灾宣教意义——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J]. 地震地质, 30(4): 877-894.

21. 苏桂武,马宗晋, 朱林, 吴 琼. 2008. 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空间分异的变化[J]. 地质科技情报, 27(2): 1-11. (EI)

22. 苏桂武,朱林, 马宗晋, 吴琼. 2007. 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变化的初步研究——空间变化[J]. 地震地质, 29(1): 15-33.

23. 苏桂武,邓砚, 聂高众. 2005. 中国地震应急宏观分区的初步研究[J]. 地震地质, 2005, 27(3): 382-395.

24. 苏桂武,高庆华. 2003. 自然灾害风险的分析要素[J]. 地学前缘, 10(S): 272-279.

25. 苏桂武,高庆华. 2003. 自然灾害风险的行为主体特性与时间尺度问题[J]. 自然灾害学报, 12(1): 9-16.

26. 苏桂武,聂高众, 高建国. 2003. 地震应急信息的特征、分类与作用[J]. 地震, 23(3): 27-35.

27. 苏桂武, 方修琦. 2000. 京津地区近50年来水稻播种面积变化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研究[J]. 地理科学, 20(3): 212-217.

28. 苏桂武. 1999. 华北地区500年来旱涝区域分异演变的研究[J]. 第四纪研究, (5): 430-440.

29. Guiwu Su, Guoquan Wang, and Zongjin Ma. 1998. Som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Natural Disaster Risk and Its Assessment[A]. Risk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n Asian Perspective—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hina-Japan Conference on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224-231.

30. 苏桂武, 史正涛. 1992. 中国季风边缘区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区划.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5): 212-218


专著:

1. 高庆华,张业成,刘惠敏,苏桂武,聂高众, 李志强. 2009. 《中国防震应急分区对策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 Pp 1-194.

2. 高庆华,苏桂武, 张业成,刘惠敏. 2003. 《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 北京: 气象出版社. Pp 1-141.


科普著作:

1. 苏桂武,珍妮斯.罗杰斯,沈文伟,菲利普.英格兰,约翰.杨,齐文华等. 2019. 《陪伴如金:一则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虚拟地震情景故事》(政府版). 北京:地震出版社.

2. 苏桂武,珍妮斯.罗杰斯,沈文伟,菲利普.英格兰,约翰.杨,齐文华等. 2019. 《陪伴如金:一则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虚拟地震情景故事》(公众版). 北京:地震出版社.

3. Janise Rodgers, Guiwu Su, Timothy Sim, Philip England, John Young, Wenhua Qi and others. 2019. 《Home Coming: A story about how a strong earthquake affects a family with "left-behind" children》(Version for Government Officials). Beijing, Seismological Press

4. Janise Rodgers, Guiwu Su, Timothy Sim, Philip England, John Young, Wenhua Qi and others. 2019. 《Home Coming: A story about how a strong earthquake affects a family with "left-behind" children》(Version for the General Public). Beijing, Seismological Press

5. 马宗晋, 康平, 高庆华, 苏桂武. 2000. “面对大自然的报复——防灾与减灾[院士科普]”.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Pp 1-215.


地图集:

马宗晋, 高庆华(主编). 张业成, 苏桂武, 刘慧屏, 刘惠敏, 陈建英(副主编). 2004.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Pp 1-294.


获奖:

1.《面对大自然的报复——防灾与减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国家级,2005

2.《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地震局,省部级,排名第4,2005

3. 中国地震灾害数据体系化建设,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地震局,省部级,排名第5,2004

4. 《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全国优秀气象科普作品特别荣誉奖,中国气象学会,一级学会级,排名第2,2006

5.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建设,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排名第1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