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高职称
姓名 屈春燕
性别:
电话 62009047
Email: dquchy@sohu.com

简介:

女,1966年生,研究员,博士。

198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和2001年分别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现在该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InSAR和PS/CRInSAR及卫星热红外遥感在地震及构造形变领域的应用研究。

198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并于2001年获本所博士学位。曾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地震行业专项和汶川地震科考等多项课题。近几年负责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地震行业专项、所长基金项目和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等多个项目,技术主持完成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InSAR角反射器项目。发表SCI、EI及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署名和通讯作者文章18篇。目前主要从事基于InSAR、PS/CR InSAR的地震形变场及地壳微小形变观测研究。此外也开展构造活动区红外亮温背景场动态演化的研究。

研究方向: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负责与承担的项目:

1.基于CR/PSInSAR技术的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地壳形变观测与研究,2010-2011,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项目负责人

2.应用PSInSAR技术探测地壳微量形变的研究(DF-IGCEA-0608-2-12),2008-2010,所长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

3.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InSAR角反射器项目,2008-2010,中国地震局项目。项目技术主持负责人

4.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监测长白山火山活动性(40772106),2008,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

5.红外亮温背景场特征及地震信息提取方法研究(2008BAC35B03-04),2008-2010,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项目负责人

6.地震数据模型优化技术研究(200708049),2007-2009,地震行业专项。项目负责人。

7.InSAR与GPS的联合优化观测与处理技术研究(200708013),2008-2010,地震行业专项。项目第二负责人

参加的项目:

8.InSAR地壳形变,汶川地震科考专项(JH-08-17),2008

9.汶川地震同震-震后InSAR形变场演化图像与发震断层特征研究(LED2008A06),2008-2010,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

10. D-InSAR技术在地震短期预测中的应用(2006BAC01B03-01-03),2006-2008,科技支撑项目

11. 基于人工和永久反射器的Insar微量形变监测模型研究及初步应用(40574007),2006-2008,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12. 卫星准实时地表增温监测警示系统的初步研制(106045),2006-2008,地震基金项目。支撑项目

13. 2003-2005,中国西部活断层与卫星热红外信息(9020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2003-2005


代表论著:

1.    Qu Chunyan, Shan Xinjian, Zhang Guohong, Song Xiaogang, Zhang Guifang. Coseismic displacement field of the Wenchuan Ms 8.0 earthquake in 2008 derived using differential radar interferometry. 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 2010,04(01),043516,DOI: 10.1117/12.866087 [SCI]

2.张国宏,屈春燕,宋小刚,汪驰升,单新建,胡植庆.基于InSAR 同震形变场反演汶川Mw7.9 地震断层滑动分布. 地球物理学报.2010,53(2):269-279 [SCI] 通讯作者

3.Qu C Y, Ma J, Shan X J. A discussion about an earthquake precursor of satellite thermal infrared anomalies. Chinese J. Geophys.(in Chinese),2006,49(2) [SCI]

4.屈春燕,单新建,宋小刚,张桂芳,张国宏,郭利民. 基于PSInSAR技术的海原断裂带地壳形变初步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11.(接收待发)[SCI]

5.屈春燕,单新建,宋小刚,张桂芳,张国宏等. D-InSAR技术应用于汶川地震地表位移场的空间分析.地震地质.2010,32(2): 175-190

6.屈春燕,单新建,宋小刚,张桂芳,张国宏等.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同震干涉形变场定量分析.自然科学进展. 2009, 19(9):963-974

7.屈春燕,宋小刚,张桂芳,郭利民等. 汶川Ms8.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地震地质.2008,30(4): 1076-1084

8.屈春燕,邓起东.中国1/400万活动构造空间数据库建立,地震地质,2008,30(1):298-304

9.屈春燕,单新建,马瑾. 地震活动热红外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地震研究,2007,30(2):113-119

10.屈春燕,单新建,马瑾. 红河断裂高温条带的成因及其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探讨.地震学报. 2006,28(1):91-98. [EI]

11.屈春燕,单新建,马瑾. 卫星热红外遥感在火山活动性监测中的应用. 地震地质.2006,28(1):99-109

12.屈春燕,单新建,马瑾. 地震活动性热红外异常提取方法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7):699-705

13. 屈春燕,马瑾,单新建. 利用卫星热红外观测地球排气现象的一次尝试. 地震地质. 2004,26(3):539-547

14. 屈春燕,徐杰,陈国光.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井壁崩落法地应力测量. 地震地质. 2004,26(2):318-324

15.屈春燕,叶洪,刘治.利用WebGIS建立工程地震信息系统,地震地质. 2002,24(2):258-264

16.屈春燕,叶洪,刘治.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在地震研究中地应用,地震学报. 2002,24(1):90-97

17.屈春燕,叶洪,刘治.WebGIS基本原理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前景.地震地质.2001.23(3)

18.屈春燕,叶洪.2000.利用GIS分析活动断裂与地震的相关性.地震研究.23(1):72-75

 

获奖及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