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至30日,“华北强震构造与城市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唐山市成功召开。会议由地震动力学与强震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大地测量与地震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山西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联合主办;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承办;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北京市地震局、天津市地震局、河北红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协办。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相关科研单位、中国地震局直属相关单位、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及高校等30余家单位的16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华北地区强震研究的前沿问题。
会议于7月28日上午举行了开幕式,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张会平主持,中国地震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周伟新、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顾俊旺以及地质研究所所长单新建分别致辞。周伟新司长在致辞中指出,华北地区在我国地震构造研究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强调应加强对该区域强震活动的科学研究,推进华北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顾俊旺局长表示,期待会议为深入理解唐山及华北地区的强震构造特征、孕震环境和地震活动模式提供科学指导,对唐山构建科学、高效、协同的地震应急管理体系起到推动作用。单新建所长代表主办方对与会专家和领导表示热烈欢迎,并鼓励与会代表深入交流,提出关键科学问题,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思路。
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陈晓非院士、倪四道院士担任大会主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刘少峰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海江教授、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张云霞研究员以及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李少华总经理,围绕“四维地球动力学”、“华北地区壳幔多尺度结构成像”、“灾害信息获取与调查评估”以及“空间智能技术在应急减灾中的应用”等议题,分别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展示了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技术创新。
本次研讨会设置了五个专题分会场,分别围绕“华北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孕震环境”、“新技术新方法在地震构造探测中的进展与应用”、“华北巨厚沉积区地震危险性”、“城市地震灾害情景构建与风险评估”以及“多学科交叉的震害风险防范与综合治理”进行深入交流。与会代表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推动了多学科的融合与合作。
专题研讨结束后,周伟新司长、单新建所长、陈晓非院士及80余位专家学者前往唐山十中地震遗址及唐山市地震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现场参观了完整保存的唐山大地震遗址,包括建筑破坏遗迹、地表变形形迹及地震地表破裂带等,并就地震灾害遗址的保护与研究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促进了华北地区强震构造与城市地震灾害防治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也对推进华北地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筹备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识别和探查巨厚沉积区潜在大震震源或危险源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技术路径。与会专家围绕地球深部结构探测、新型地震构造识别技术、多源数据集成分析以及地震活动性评价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为突破当前在巨厚沉积层覆盖区震源识别难、活动断层探测难、震害场景模拟难等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会议成果对于提升区域地震灾害风险预警能力、构建科学的震源模型体系以及推动华北地震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