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绩效评价会议在京顺利召开

2025年1月15日,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专项“川滇地区活动断裂三维公共模型与大震危险性研究”项目(编号2021YFC3000600)课题绩效评价会。地质所单新建所长、中国地震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科技攻关处康兰池副处长、验收专家、项目与课题负责人、专题负责人、项目骨干等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9位资深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专家组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徐锡伟教授担任组长,成员包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高孟潭研究员、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尚红研究员、北京大学黄清华教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刘杰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海兵研究员、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雷建设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张怀教授、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张郁山研究员。单新建所长代表牵头承担单位致辞,对项目实施以来的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并对各参与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在项目实行过程中所提供的大力支撑和指导表示诚挚的感谢。


 1.jpg

五位课题负责人(课题一负责人魏占玉研究员、课题二负责人李俊伦教授、课题三负责人陈建业研究员、课题四负责人鲁人齐研究员、课题五负责人刘静教授)围绕课题任务与目标、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对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代表性成果与创新点、应用前景及示范推广情况,以及人才培养等情况向专家组进行了汇报。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负责人汇报,仔细查阅了课题绩效自评价报告、结题报告、成果证明等相关文档材料,经质询和讨论综合评价了各课题考核指标完成情况、成果创新性及应用推广,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专家组充分肯定了五个课题取得的成绩,一致同意各课题绩效评价通过验收。


 2.jpg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川滇地区活动断裂三维公共模型与大震危险性研究”,牵头单位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河海大学、重庆大学6所国内高校,以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局共10家单位共同承担。本项目参加人员超过220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61名。项目执行时间为2021年12月至2024年11月,经过全体参加人员的共同努力,克服了早期疫情影响,各类高山峡谷野外探测、观测和调查等诸多困难,取得了一系列代表性创新成果。

项目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川滇地区建立了主要活动断裂带最新、最全的数据库;编制了六种年代学的技术规范,构建了川滇地区低温年代学数据库;完成川滇公共速度模型CVM2.1版、川滇地区方位及径向各向异性模型的构建;针对川滇地区断裂带岩石物性、摩擦参数与力学机理不明问题,首次报道了大陆地壳深部慢滑移的地质证据,揭示了流体控制红河断裂深部滑动机制与地震活动分段性成因;产出了断层全速率谱摩擦性质的微观物理模型;发展了断裂带岩石物性与中-高速大位移高温高压摩擦性质实验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率先建立了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三维公共断层模型v1.0版,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填补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公共断层模型的一项空白;实现了将三维断裂地质模型转换为构造数值模拟的三维断层一体化建模技术,获得了川滇地区7级以上大震的长期人工地震目录及断层滑动速率;编制的《活动断层系统级联破裂模型构建技术规范》为我国现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方法,构建了以断裂段为基本单元的断裂系统地震危险性评价模型,研究成果在地震年度会商、地震大形势判断等业务中发挥了参考作用。

该项目在三维和四维活动构造相关建模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流程和标准,具有原创性和先进性;支撑了新增的多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2024年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申请和实施。活动构造三维建模技术在大陆复杂地震构造研究、大震震源识别、三维震源区划以及巨灾防范工程等地震行业的防震减灾工作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2024年项目组针对全国地震行业成功组织了人社部“三维地震构造建模与强震解剖”高级研修班,在四川局、云南局、江苏局、河南局、河北局、台网中心、物探中心、高校、公司企业等10多家单位得到了实质性的推广,具备较好的行业应用前景。

项目成果产出,包括起草相关行业标准12项(立项8项),参与1项国家标准编制;国家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8项;第一标注科研论文70余篇(包括Geology、EPSL、中国科学封面亮点文章等);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超过70名。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培养一批青年科学家,骨干成员荣获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四川省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陕西省地震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海外校友基金会青年教师事业奖等。其中1位骨干成员获得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3入选中国地震局人才计划,并获得中国地震局科技创新团队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