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暨新构造与地震灾害学术研讨会开幕

在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暨新构造与地震灾害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5月12日在美丽的边城新疆喀什开幕。本次会议由新疆帕米尔陆内俯冲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地震学会大地测量与地震动力学等4个专业委员会以及12家国家野外站主办,中国地震局乌鲁木齐中亚地震研究所等4家单位承办,来自国内近100家单位的350余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会。

开幕式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单新建主持,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王瑞丹副主任、中国地震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司齐诚副司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张永久局长出席并致辞。

单新建所长对参加本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强调国家野外站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力协作,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作用,切实提升国家野外站的整体观测水平和研究实力,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国家防灾减灾需求。

王瑞丹副主任指出,国家野外站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科技创新基地的组成部分,其宗旨是长期定位观测、科学研究、示范服务以及科学数据支撑共享,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未来发展中,国家野外站要坚持“四个面向”,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野外站群体的合力,促进各站点规范联网观测,使野外站观测数据在更大范围发挥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

张永海副秘书长代表喀什地区行署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领导、专家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强调本次会议有助于科学认识喀什地区致灾规律,探讨减灾技术,全面提升综合减灾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齐诚副司长指出,近年来国家野外站的建设发展得到了科研人员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本次会议联合单位多、内容丰富,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他对做好野外站建设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坚持野外站科学观测的定位,不断完善促进自然科学发展的科研条件保障,用最新科技成果服务于地方防灾减灾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要强化野外站作为科技平台的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带动省局科技创新,实现赋能增效促发展;三是要加强野外站的开放共享,吸引更多力量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实践,加强野外站联合,发展综合观测大学科,提升观测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力争为国际地球科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肖文交院士做了题为《帕米尔-昆仑构造演化》的大会主题报告。本次会议包括5个大会报告、10个专题研讨以及为期2天的野外现场研讨,旨在共同研讨国家野外站建设和发展,探讨新构造与地震灾害研究领域的理论前沿、热点问题、最新研究方法与进展以及相关地学仪器设备研发以及科普宣传,促进我国相关学科的发展,更好服务国家需求。


image.png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