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区的大型河谷是连通云南、西藏和四川的交通廊道,古人类自5 ka开始就在这些河谷中生活,并发展出稻、粟、黍混作的农业体系。但是强烈的内外动力作用,使得这些河谷形成深切峡谷,河流地貌快速变迁。人类活动与强烈的河流地貌变迁之间的耦合关系尚不明晰。
胡钢副研究员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胡长城副研究员等组成的课题组通过对澜沧江中游吉岔遗址开展地貌学、沉积物、年代学和环境考古综合分析,揭示出研究区的三级河流阶地形成年代分别为 ~5.0–2.7 ka, ~8.0 ka和54.5-30.0 ka(图1)。其中T1阶地下切时间与遗址开始废弃的时代大体吻合,表明随着河流下切,河谷底部不再适合种植水稻,迫使古人类于2.2 ka彻底放弃遗址(图2)。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Geomorphology。研究受所长基金(IGCEA 2008)和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LED2022A05)的共同资助。
文章信息: Hu, G., Hu, C., Wu, X. et al. Fluvial downcutt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Lancang River. Geomorphology 477, 109703 (2025).
图1. 研究区典型阶地横剖面示意图。
图2 吉岔遗址阶地年代序列与古气候指标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