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三维(3D)数据对于捕捉断层几何形态的复杂细节和错断地貌标志的细微特征具有关键作用,为厘定活动断层的空间几何展布和运动特征提供了重要约束。评价断裂几何运动学特征对于理解断裂滑动行为以及区域构造变形模式有着重要意义。青藏高原东北缘青海湖周缘发育了断裂纵横交错的大型走滑断裂系统,位于其中的鄂拉山断裂是夹持于东昆仑断裂带和海原断裂带之间的一条~315 km长的右旋走滑断裂,相比于研究程度较高的其他断裂,其空间几何展布、分段特征等尚未完全明晰,这制约了我们对高原扩展变形过程的深入理解。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刘金瑞博士后、任治坤研究员、闵伟研究员等联合青海省地震局李智敏正高级工程师,基于覆盖断裂全段的GF-7立体像对以及典型研究点倾斜摄影测量等多尺度高分辨率地形数据,系统解析了鄂拉山断裂的几何运动学特征。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
1)研究表明,鄂拉山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和丰富的走滑挤压构造特征,比如以收缩叠瓦扇构造为主的北段和温泉段、发育挤压双重构造的阿汗达来段、右行左阶挤压弯曲导致构造隆起的乌兰段,以及断裂几何结构相对单一的咸泉段。
2)鄂拉山断裂的几何运动学模式符合典型的走滑挤压双重构造特征(Woodcock and Fischer, 1986),在北东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右旋走滑性质的鄂拉山断裂通过调节青藏高原东北缘南北向差异性地壳缩短,形成多样化的走滑挤压构造变形组合。
3)借助高精度地形数据的优势,我们重新解译厘定了鄂拉山断裂咸泉段的滑动速率为2.3-2.9 mm/yr,高于Yuan等(2011)获得的1.1±0.3 mm/yr结果。右旋走滑断裂显著的滑动速率,结合宗务隆山断裂、青海南山断裂等近东西向逆冲构造,指示了海原-东昆仑"块体"内部存在强烈的构造相互作用。
图1 青藏高原主要活动断裂分布以及鄂拉山断裂构造位置
图2 鄂拉山断裂乌兰段运动学模型。(a) 乌兰段地形与断层展布。(b) 基于1:20万比例尺地质图的地层分布,乌兰山东侧断层带出露大量花岗岩岩体。(c) 右行左阶构造弯曲,断层走向变化导致两侧形成挤压区,进而产生构造隆起。(d) 模拟实验为右旋左阶弯曲的变形特征提供了实验证据(Dooley & Schreurs, 2012)。(e) 在横跨抬升区的S剖面中,隆起两侧发育缓倾逆冲断层,深部断层汇聚于主断层。(f)横跨乌兰段隆起区的实际地形剖面图,三条断层的深部构造与地形特征与模拟实验结果基本吻合。(g) 乌兰段右行左阶构造弯曲的三维运动学模型。
图3 (a) 鄂拉山断裂几何展布与分段特征。(b) 鄂拉山断裂几何结构简化模型:典型的走滑挤压双重构。(c)鄂拉山断裂位于海原断裂与东昆仑断裂之间,
主要受北东向主压应力作用。(d) 基于已报道的大地电磁数据(Liang et al., 2020; 詹艳等,2021),构建鄂拉山断裂的三维几何运动学模型。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Tectonics上,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2239202)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IGCEA2429)共同资助。
文章信息:Liu, J., Z. Ren*, W. Min, Z. Li, Z. Zhang, C. Zhang, D. Wu, and X. Zhu (2025), A Quintessential Strike-Slip Contractional Duplex: Deciphering the Geometric Kinematics of the Elashan Fault, NE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China, Tectonics, 44(2), e2024TC008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