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青藏高原东北缘冷龙岭断裂地表破裂与滑动分布及其对断层行为的意义

祁连-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条长约1000 km的大型边界走滑断裂,调节着青藏高原相对于戈壁-阿拉善地块的向东运动。1920年M8.5级海原地震和1927年M8级古浪地震分别发生在海原断裂上和冷龙岭断裂北侧。两次地震之间,冷龙岭、金强河、毛毛山和老虎山等断裂所在的长约260 km区段是未来最有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危险地区,被称其为“天祝地震空区”。该空区的断裂活动习性、尤其是地震危险性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冷龙岭断裂是祁连-海原断裂带上滑动速率最快的断裂,也是“天祝地震空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该断裂的地表滑动行为与地震复发模式对于认识该断裂以及地震空区的未来地震趋势和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重建断裂最近地震事件的同震位移量与累计位移量可以限定断裂的滑动分布,估算断裂未来发生地震的震级大小,为认识断裂的地震复发行为(例如,可变滑动模型、均一滑动模型和特征滑动模型)和评估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依据。为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生郭鹏在导师韩竹军研究员的指导下,与团队其他人员基于无人机的移动摄影测量技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野外调查,对冷龙岭断裂的地表破裂特征与192个左旋位错地貌标志进行了详细填图和精细测量,采用分步长的累计位错概率密度分析断裂单次事件位移量与多次事件的累计位移量。获得了以下几点结论:

(1)冷龙岭断裂表现为新鲜的地震地表破裂带,长约120 km,最新一次地震事件可能为全段破裂。

(2)断裂最新一次事件的同震位移量沿走向发生变化,呈不对称钟状分布,最大同震位移量为~7m,位于断裂中间偏东地段,然后向两侧递减,最小同震位移量为~3.0m,位于断裂西端,平均同震位移量为~4.8m。

(3)断裂最近的3次古地震事件的累计位移量与最新一次事件的同震位移量呈倍数关系,且表现出相似的滑动分布,指示断裂滑动遵循特征滑动行为。

(4)断裂滑动行为与估算的地震复发间隔和地震震级大小表明冷龙岭断裂主要通过重复发生Mw7.5-7.7级的地震释放累计的应变能。

(5)对于滑动具有变化性的断裂,分步长的累计位错概率密度能够更好地分离出单次事件位移量与多次事件的累计位移量。

 

以上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Peng Guo, Zhujun Han, Shaopeng Dong, et al. (2019). Surface rupture and slip distribution along the Lenglongling fault in the NE Tibetan Plateau: Implications for faulting behavior.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2, 190-207.

9.008)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7912018303936

 1.PNG.jpg

冷龙岭断裂与位移测量点分布图

1.PNG.jpg

冷龙岭断裂位错分布与分步长的累计位错概率密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