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区域地震危险性研究及地震区划时,仅仅考虑地震动幅值参数有时是不够的,尤其是针对重点设防地区。因此,这需要进一步考虑其他的地震动参数,比如地震动频率成分参数。目前,国际工程地震领域采用的地震动频率成分参数主要有卓越谱周期(Tp、)、平均周期(Tm)、平均谱周期(Tavg)和光滑谱卓越周期(To)。
上述地震动频率成分参数在我国震例中的变化情况是如何的,为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区划室助理研究员白玉柱以芦山地震动为例研究了芦山地震动频率成分参数的变化并与国际上现有模型的预测值进行了比较。
图1 芦山地震动频率成分参数的空间变化
芦山地震动频率成分参数的变化如图1所示,图1表明所有频率成分参数都显示了芦山地震动在震中西南地区存在一个长周期区域(如图1白色虚线圆框内),相比于周边区域,该区域内地震动频率迅速衰减。长周期区域的存在可能与该区域发育的断陷盆地的分布相关。
图 2 芦山地震动频率成分参数与经验预测值的比较
芦山地震动频率成分参数与经验预测值的比较如图2所示。图2表明,由于芦山地震动富含高频波成分,因此采用光滑谱卓越周期(To)参数(主要受高频波影响)及相应的预测模型预测芦山地震动频率成分较好。
该项研究表明在采用地震动频率参数及相应预测模型描述具体震例的时候,应当首先明确该地震动具体富含的频段,然后再选择相应的地震动频率参数及预测模型;此外,地震动频率成分的空间变化与区域地质构造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杂志Bulletin of the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上
(Yuzhu Bai. Comparison ofthe recorded frequency content parameters of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 withempirical model predictions, 2018, 108 (6):3357-3368).
https://pubs.geoscienceworld.org/ssa/bssa/article/108/6/3358/566077/comparison-of-the-recorded-frequency-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