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25年硕士导师简介
  • 陈一方

    陈一方,男,1991年,博士,副研究员。2013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6年和2019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分别获固体地球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9-2022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至今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深部构造研究室。

    长期从事地震学方法及应用研究工作。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重点研发项目专题1项),参与其他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最近的研究区域为鄂尔多斯及周缘断陷带,帕米尔俯冲前缘、南天山及周边区域和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巴颜喀拉地区。

    研究兴趣及方向:(1)壳幔结构及深部动力学过程;(2)断层精细结构成像;(3)地震学成像方法。

    电话:010-62009301;Email:yifangchen_9134@hotmail.com


  • 党嘉祥

    党嘉祥,男,1981年生,博士,副研究员。2004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07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硕士学位,同年就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物理研究室,参与了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高温高压实验设备升级改造工作。2012年在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访学一年,2018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2023-2024年在英国大学学院访学一年。多年来,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等资助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

    主要研究方向:(1)通过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研究天然岩石的脆塑性转化和流变变形特征,获取岩石的流参数,从而反演中下地壳的变形特征,特别是断层深部的变形特征;(2)对天然基岩断层带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重点探讨同震秥滑和非同震蠕滑对断层滑动面的影响;(3)利用高温高压波速实验研究不同温压条件下,岩石变形过程中的波速变化,探讨波速对断层活动特征的响应。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本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各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联合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主要针对天然钾长石样品,研究其脆塑性转化和流变变形特征。基岩断层的主要研究区为四川和云南,结合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对断层摩擦镜面、断层岩和断层泥的成分和微观结构分析研究,探索基岩区断层带同震和非同震变形特征差异性。欢迎对地球内部变形机制和断层活动特征(地震发生机制)有兴趣的同学报考。

     

    电话:010-62009020,E-mail:dangjiaxiang@ies.ac.cn


  • 段庆宝

    段庆宝,男,1986年生,博士,副研究员。201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2015-2017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展博士后研究。2017年任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2022.12-2023.12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卡迪夫大学开展合作研究。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与地震机制”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红河断裂科学钻探子系统副总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等项目,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震局行业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等科研项目10余项。第一作者成果发表在Geology、JGR:Solid Earth、Tectonophysics、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研究成果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主要从事断裂带强震流体作用的野外与实验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红河断裂科学钻探工程岩心研究;(2)断裂带深部变形机制与强震流体作用的地质记录;(3)高温高压条件下断层/储层岩石流体作用的实验研究。

     

        电话: 15910635218;E-mail: qbduan@ies.ac.cn


  • 范熙伟

    范熙伟,男,1986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地震与地质灾害风险研究室主任。2015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学位,2012年9月-2014年8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中国地震局骨干人才,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应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CNISDE)数字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10余篇SCI论文。

    主要研究方向:(1)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地震灾情实时感知、快速评估和动态分析;(2)精细化承灾体专题数据集研制、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3)地震应急准备和处置对策相关研究。  

    电话:010-62009522;E-mail:Fanxiwei@ies.ac.cn



  • 龚文瑜

    龚文瑜,女,1984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2006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2009年硕士毕业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2014年于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 (UAF), USA获得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于Geophysical Institute, UAF,USA 任职博士后研究员。2011年分别在美国USGS Cascades Volcano Observatory 和德国宇航局(DLR)开展研究访问。2016年至今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长期从事卫星雷达干涉(InSAR)技术以及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星载InSAR技术研究,包括误差分析改正算法技术,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大地形变测量监测与多源形变信号的分析分离技术等;(2)基于大地测量观测数据的地壳形变与动力学定量研究;(3)InSAR在滑坡、冻土等其他地质灾害的定量应用研究。欢迎有测绘遥感、GIS或者地球物理等背景专业的学生报考。

    Email: gwenyu@ies.ac.cn


  • 金立国

    金立国,男,1986年生,博士,副研究员。2016年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2012年硕士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结构工程专业,2009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先后在安徽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2023.08至今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2019-2020美国University of Michigan地球物理系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场地地震反应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第64批与第71批面上项目2项、中央级科研院所专项1项。参加国自然面上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发表论文35篇,第一与通讯作者SCI论文25篇。参编教材1部。

    学术任职:(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议专家;(2)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3)中国地震学会近岸与离岸工程灾害环境防护专业委员会委员;(4)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兼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5)岩土工程领域国际著名期刊Géotechnique Letters等十余个SCI期刊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场地地震反应、近断层强震动模拟、人工智能应用、地下结构抗震

    培养研究生情况:指导硕士生5名,协助指导博士生2名,均已毕业。

    电话:010-62009009,Email:jlg1206@163.com


  • 李彦宝

    李彦宝,男,1981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13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2013年至2015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学”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12月至今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长期从事活动构造与古地震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现阶段主要关注于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区现今构造格局和华北平原大震深浅构造耦合关系。先后主持和参与了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6项。同时主持了川藏、滇藏、新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地震地质专题和地震安评等科技服务类项目2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0篇。2009年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2015年和2018年分别获得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和一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1)活动断裂与古地震研究。2)重大工程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地质技术研究。

    电话:010-62009286;E-mail:liyanbao@ies.ac.cn


  • 李彦川

    李彦川,男,1989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13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测绘工程专业,201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地震地质研究所和法国尼斯大学Geoazur实验室,获固体地球物理学、行星与宇宙科学双博士学位。2020-2022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要从事地壳形变观测与地震动力学模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题2项、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及其他省部级纵向项目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EPSL、SciB、GRL、JGR-Solid Earth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2篇,参与专著编写2部。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8)”、“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1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三等奖”等省部级奖项4项,入选中国地震局“空间对地观测与地壳形变”创新团队。

    研究兴趣包括:1)GNSS-InSAR数据处理;2)断层震间耦合状态反演;3)同震运动学参数反演;4)同震破裂运动学-动力学模拟。

    电话:18515064609;Email:yanchuan@ies.ac.cn


  • 刘彩彩

    刘彩彩,女,1984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 2005年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2010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地磁与年代学实验室,获得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2012年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质学专业博士后。2014年,2019年分别赴德国波茨坦大学(Potsdam)地球科学学院及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FZ)和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拉法叶)交流访问。2012年8月至今就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与年代学实验室。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3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等学术期刊发表SCI文章近12篇。2014年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取得的研究成果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利用磁性地层学及磁组构等磁学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盆地演化历史及构造变形过程;通过磁性矿物学、有机质成熟度、矿物分析等方法研究活动断裂带内断层泥的受热历史、形成机制及其构造意义;利用岩石磁学,环境磁学等方法研究新生代以来我国西北地区及第四纪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红土沉积所记录的气候演化历史,进一步探讨气候对红土沉积重磁化的影响。目前主持的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祁连山西段山间盆地新生代沉积磁性地层学研究)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通过磁学及Rockeval方法获取海原断裂带黑色断层泥的形成温度)。

    联系电话:010-62009433;E-mail:liucaicai@126.com



  • 刘琼颖

    刘琼颖,女,1988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1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专业;2016年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构造地质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基于温度观测的地下流体运移特征分析、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及岩石圈热结构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5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在Tectonics、Journal of Hydrology、Hydrological Processes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2篇。

    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及方向:1. 基于多深度温度信息获取地震引起的流体响应特征;2. 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热状态;3. 断层亚失稳阶段流体响应的实验研究与野外观测;

    E-mail: liuqiongying@ies.ac.cn;电话:010-62009089。


  • 吕丽星

    吕丽星,男,1991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14年本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资源勘查专业,2017年硕士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学专业,202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四纪地质学专业。2020年8月-2022年8月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8月起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研究室。

    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所长基金项目和科技服务项目(活动断层探查)等。近五年发表SCI、EI论文5篇。主要从事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相关研究工作,目前研究方向包括:(1)天山、帕米尔及其前陆地区新生代隆升、剥露历史,(2)活动褶皱-逆断裂带断层三维几何结构建模,(3)断裂样式与活动性研究。

    电话:62009032;E-mail:lxlvch@163.com


  • 马旭

    马旭,男,1986年生,博士,副研究员。2011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固体力学专业;2015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21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专业。从事专业为构造物理学。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大断层滑动过程中的多场耦合。近五年发表论文、论著情况:SCI/6。

    主要研究方向为:构造物理与诱发地震。

    获奖情况:

    1. 美国能源部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奖学金, 美国能源部, 2015

    2. 美国矿业协会Syd S. and Felicia F Peng (彭赐灯院士夫妇)岩层控制奖学金,2014

    电话:13501388047;E-mail:xuma@ies.ac.cn


  • 马严

    马严,女,1982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物理化学专业,2009年-2011年在北京大学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7月至今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与年代学实验室。2015年-2016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交流访问一年。

    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中国地震局基础科研业务专项、云南省地球系统科学重点实验室等项目2项。先后作为骨干成员参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863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多个国家级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Chemical Geology、Quaternary Geochronology、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等国际权威SCI期刊发表论文10篇。申请专利5项。2021年起任国际第四纪年代学专业期刊Quaternary Geochronology编委。

    目前主要从事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学基础理论及其在地表过程中的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陆相沉积地层定年;(2)稀有气体宇宙成因核素物源示踪;(3)稀有气体宇宙成因核素在低温热年代学领域的应用拓展;(4)低温热年代学基础理论及其原子层级解释。

    电话:010-62009190;E-mail: mayan@ies.ac.cn;  mayan82634@hotmail.com


  • 庞建章

    庞建章,男,1985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09年本科毕业于河北理工大学,2012年和2019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分别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17年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交流访问一年。2012年1月至今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为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研究及其在盆山耦合,高原隆升、剥露历史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 Bulletin、Tectonics、 Geosphere等刊物发表SCI论文7篇.

    电话:62009096; E-mail:pangjz@ies.ac.cn


  • 邵同宾

    邵同宾,男,1988年生,博士,副研究员。2009年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获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硕士学位;2015年12月毕业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2016年3月获矿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6年至2022年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等5项,重点参与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先导专项等十余项。迄今在JGR-Solid Earth、JSG、Tectonophysics、AM、JAES、Solid Earth Sciences、Acta Geochemica和岩石学报等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5篇(其中SCI论文11篇),通讯作者SCI论文2篇。

    目前主要围绕与俯冲带地震和慢地震相关的含水矿物开展岩石力学性质和断层摩擦滑动稳定性实验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有:1)叶蛇纹石脆-塑性转化实验研究;2)叶蛇纹石-橄榄石两相混合物的摩擦稳定性实验研究。

    电话:13060948629;Email: tshao2022@outlook.com


  • 石峰

    石峰,男,1984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地质学学士学位。2014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其中2013-2014年在英国杜伦大学交流访问一年。2014年7月以来,在活动构造研究室从事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目前发表期刊论文近3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先后主持科研项目5项,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

    研究方向为活动构造、构造地貌、断层与裂谷演化等。近年来主要从事山西裂谷、青藏高原周缘活动断裂的研究工作。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包括:(1)山西裂谷活动构造研究及危险性分析;(2)正断层及裂谷演化研究。

    电话:010-62009127; Email: shifeng@ies.ac.cn


  • 孙翔宇

    孙翔宇,男,1993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14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2020年起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专题2项在内的多个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GRL、JGR、JAE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篇。

    主要从事大地电磁测深方法和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青藏高原东缘高分辨率电性结构研究,(2)新生代活动火山深部电性结构探测,(3)大地电磁三维反演。

    电话:18515292936; E-mail:sunxiangyu@ies.ac.cn


  • 田颖颖

    田颖颖,女,1989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13年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201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2020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得构造地质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18-2019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

    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行业专项和科技服务支撑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Landslides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近年来一直从事地震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涉及区域地震滑坡数据库构建、滑坡发生机理分析、滑坡危险性评价和震后滑坡演化等方面。

    Email:tianyingying@ies.ac.cn


  • 魏费翔

    魏费翔,男,1991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1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质系,2016年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联合培养一年,2018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随后就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火山与灾害研究室。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地质所基本科研专项各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和面上项目。截至目前,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包括Chemical Geology、 Lithos、Journal of Volcanology and Geothermal Research等国内外权威SCI期刊。

    目前主要从事火山地球化学及相关灾害分析,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火山流体地球化学及灾害分析;(2)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3)火山监测与火山活动分析。

    电话:010-62009074; E-mail: weifeixiang@ies.ac.cn


  • 杨海波

    杨海波,男,1989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13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和2019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8-2019在美国东康涅狄格州立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

    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所长基金项目和科技服务项目(活动断层探查、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以第一作者在JGR-Solid Earth、GRL、Tectonics、Geomorphology、JSG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1篇。

    主要研究方向为活动构造。目前研究兴趣:(1)甘肃北山稳定地块活化特征及变形机制,(2)青藏高原北缘地块边界带构造变形样式与深浅构造特征,(3)阿尔金断裂系北段应变分配特征与多断层破裂风险

    电话:18813119381;E-mail:yanghaibo2015@gmail.com


  • 杨会丽

    杨会丽,女,1982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其中2012年10 -11月在色列地调局释光实验室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释光实验交流学习;2017年4- 5月和2023年6月两次赴丹麦科技大学北欧释光测年中心访问学习。2013年7月至今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目前为释光实验室负责人。

    负责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和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等课题。主持的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和科技部资源调查项目。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者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

    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和方向:

    1)释光年代学方法研究;

    2)释光方法在新构造、活动构造、火山活动、地貌演化、考古中的应用研究。

    E-mail: yhl@ies.ac.cn, 电话:15811033027


  • 尹力

    尹力,男,1989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12年本科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2015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获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2018年至2022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9月至今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岩石圈变形及断层活动的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岩石圈的地震周期(震间、同震及震后)尺度及长期尺度的应力应变分配及演化过程,揭示岩石圈变形机制;2、断层系统上强震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强震的丛集及迁移机制;3、断层系统上长期人工地震目录的数值模拟,结合地震观测的约束进行长期概率预测。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博士后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专题等科研项目共6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学术论文7篇。

    电话:010-62009078;E-mail:yinli2022@ies.ac.cn


  • 张克亮

    张克亮,男,1981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0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测绘工程专业, 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地球动力学博士学位,2013年地质所博士后出站留所,2018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访学一年。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2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和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1)现今地壳应变分配模式;(2)断层应变积累动态变化识别与反演;(3)基于GRACE、GLDAS多源数据改正的瞬时变形过程的识别与提取。研究区在青藏高原东南缘、东北缘和西南天山帕米尔地区。

    电话:010-62009661,E-mail:klzhang@ies.ac.cn


  • 张玲

    张玲,女,1986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10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获资源勘察工程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2016-2021年在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地球物理学方面的博士后工作,博士后出站后留所工作。其中,博士在读期间,2013-2014年在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部地球行星科学专攻池田安隆教授所在课题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

    目前主要从事GPS地壳形变分析、活动构造和构造地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1)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现今构造变形特征和构造变形历史研究;(2)天山山前活动断层系统活动性与地震事件研究;(3)大地测量学方法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探索。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Geomorphology、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等期刊发表论文10篇。

    电话:15117984244;邮箱:zhangling4255@126.com


  • 张振

    张振,男,1985年生,博士,副研究员。2009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专业,2017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构造地质学专业。2013-2019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2019-2022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至今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深部构造研究室。

    长期从事数值模拟建模与相关计算,目前主要从事复杂断裂系统强震中-长期预测数值模拟流程开发与搭建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专题和博士后面上项目各1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Tectonics, Tectonophysics和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发表SCI论文5篇。

    研究兴趣与方向:(1)三维应力场精细建模与数值计算;(2)地壳构造形变的力学分析与解译;(3)造山带长期演化数值模拟。

    电话:010-62009301;Email:zhangzhen@ies.ac.cn


  • 卓燕群

    卓燕群,男,1986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0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5年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与地震相关的构造物理实验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专题等项目各1项,主持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科学、地震地质、GRL、GJI和Tectonophysics等杂志发表论文10篇。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地震孕育及发生过程的物理实验模拟及观测;(2)断层亚失稳阶段应变、声发射、位移等多物理场的演化特征及识别;(3)断层面几何形貌非均匀性对地震成核过程及动态破裂的影响;(4)地震前兆机理。欢迎对岩石力学实验或其数值模拟感兴趣的同学报考。

    Email:zhuoyq@ies.ac.cn;电话: 010-620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