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新建:纪念恩师马瑾先生

办公室的门还是那扇门,座椅依然摆放在那里,和蔼的笑容在桌后依稀可见,娓娓道来的话语,依然让人听得那么接地气……

这种场景仿佛几十年来从未改变,多少年的往事都可以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直到今天翻看过去的照片,发现当时自己入学时,先生还满头黑发,如今已变得花白……


追忆二十年来的事,历历在目,有太多事情让人回忆,让人感动……

我想起,1999年入站读博后,家人跟随来京,先生主动来到家里看望晚辈,给初次来京的女儿带了礼物,女儿至今还记得慈祥的奶奶。当先生得知爱人工作还没着落时,热心地托人帮助联系,妥善安排,为学生解决了后顾之忧。

我想起,自己在确定博后研究方向感到迷茫,害怕有难度时,忘不了先生的及时鼓励“要敢大胆尝试,不要怕失败……”这些朴实的话语至今激励着自己,最后研究方向确定为当时国内开展很少的干涉雷达测量技术与应用。

我想起,2000年先生带领我去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调研的场景,通过细致的了解和论证。后来在政协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先生提交了关于利用中国资源卫星开展地震相关研究的提案,推动了高分辨率卫星地震应用的发展。

我想起,2003年,在先生提出“在异常、断层现今活动和地震的关系中,地球物理场异常(地下水、电、磁)是由于断层现今活动引起的,断层及其现今活动是把异常与地震联系起来的地质载体,忽视变形异常—断层现今活动—地震三者的密切关系, 就不可能找到地震活动的规律”的基础上,先生带我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讲得那么执着那么认真,使我感受到无论在哪里,都要敢于讲真言。后来先生给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倡议,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卫星热红外信息与中国西部活动断层的研究》项目支持,开启了热红外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我想这也是先生提出“亚失稳”理论时,一直把温度变化作为重要指标之一的依据。

我想起,在当时缺乏有效的卫星红外观测手段情况下,经先生多方与地震局、气象局等单位联系,寻求支持。2004年获得支持,架设了第一台NOAA卫星接收系统,使地震系统在红外数据获取和分析方面有了保障。

我想起,当亲戚朋友给您带来好吃的东西时,您总是高兴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还想起,2012年先生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解亚失稳理论……

还想起,2015年先生给我的忠告:走向管理岗位,不能放松科研业务……

还想起,2018年6月先生得到了两张国际、亚洲地质图,嘱咐我找个合适的会议室,挂出去,让大家能够看到,都能受益……

还想起,2018年8月8日,到先生办公室转交别人带来的期刊文章时,先生饶有风趣的说,我要电子版的,已与作者联系好了,这个纸质的让年轻人看吧……

还有很多很多……句句值得回忆、值得体会、值得感悟……

……

现在想起,我的进步其实与先生的每个鼓励和支持都息息相关。先生除了在生活、工作中无微不至的关心外,她的每一个方向选择和实施环节都具有高度的战略性。这些关键步骤使地震系统率先推进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热红外技术在我国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为构造变形、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先生在卫星地震应用领域所做出的努力,为我国地震系统重视和支持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使其在防震减灾事业中发挥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事情似乎没完,还要继续往下走时,但好像场景就要停止……这一切为什么来得这么突然……


真希望,这一切能够停下来,让一切恢复到从前,

真希望,再看见您在食堂与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开心地吃饭聊天,

真希望,再聆听到一次接地气的话语,那怕就几句家常话,

真希望,再去您办公室看看,哪怕就去送本期刊。


“人离德望存,身去音容在”,当这一切发生后,突然更加感到自己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学到,您的科研思维、为人气度、待人胸襟还没来得及吸收和消化……


还需要,学习您以小见大的科研思维,

还需要,学习您敢于言真的科学精神,

还需要,学习您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

还需要,学习您兴致勃勃的治学态度。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虽不及先生的崇高品德,但您的精神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是学生心里一直努力和向往的方向,请先生放心,我们……


会传承,恩师谆谆教诲,始终站在科研一线的精神,

会传承,终身孜孜以求,对科学真理执着的态度,

会传承,先生待人宽厚,亦师亦友的高尚情操,

会传承,低调为人为事,令人景仰的行为风范。


以此随笔沉痛缅怀导师马瑾先生!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99级博士后   单新建


                                                2018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