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泽:牢记马瑾院士谆谆教诲,为提高地震预测研究水平而努力

2018年8月12日7时50分我们慈祥尊敬的老师、德高望重的马瑾院士静静地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我们作为马老师的学生深感震惊和悲痛。

仅仅在5天以前即2018年8月7日,马瑾老师在百忙中抽出半天的宝贵时间,认真听取了我所电磁测深组汇报的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极低频探地工程》项目中的地震预测分系统的研究应用成果的汇报,这是准备提交给国家发改委最后验收报告的重要内容。

在我们汇报当中,马老师边听边记,还不时地提出问题和给出指导意见。她尽管已经是80多岁高龄,但在笔记本上记录了足足2、3页之多。

马老师从人工源极低频地震电磁观测台网建设的目的、国际发展趋势,到地震电磁观测台网和地震数据服务子系统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利用人工源和天然源电磁场信号在一些台站观测到的地震前电阻率和电磁场前兆异常的实例,这些异常的产生机理等诸多方面,就完善和修改汇报报告的内容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宝贵建议。

马老师说,这个项目是“十年磨一剑”的事业,一定要总结好,为以后的地震预报研究和在地震预报研究中进一步推广打好基础。马老师不仅在研究方向和未来的发展方面提出了建议,而且还就汇报报告内容的编排等提出具体的建议,细致入微。马老师说,汇报的报告要明确醒目地介绍这种新方法的原理、特点和优点,台网和台站建设的布局,每个台站观测的物理量及其意义,已经观测到的地震前兆异常的震例的归纳和分类,它们与其它地球物理场观测资料的关系和分析等。马老师甚至就未来报告评审会需邀请的专家评审组成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她特别强调需要聘请在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和科技骨干参加评审组。

当我们惊闻马老师离开我们的消息时,我们怎么也不能相信这是真的。她慈祥的音容笑貌、她的每一点指导意见,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回想起1970年3月10日,当我们20位作为拟成立的华北地震大队(后因故未成立)的成员,前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报到的本科毕业生,到达地质研究所大楼前时,马老师作为科学前辈,亲自迎接我们。特别是她虽然是女同志,还抢着帮我们年轻人把行李扛到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六楼(那时没有电梯),安排食宿,教导我们如何融入研究所,如何向科学前辈学习,展示了第一代地震人的精神风貌。

回顾我到地质研究所40多年的成长过程,每一点进步都是在马老师等老一代科学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取得的。在1978年后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不管是研究论文开题,还是中期汇报,马老师等老一代科学家都亲自参加,给出很有帮助的指导意见。

在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极低频探地工程》项目建设中,马老师作为项目专家组成员,每年都参加项目的阶段总结和交流,对如何把该项目的技术用于地震预测研究中提出很好的建议,得到了项目总体单位和院士、专家的高度好评。

马老师对年轻人的科研工作不仅毫无保留的指导,而且对年轻人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积极鼓励。特别是她严谨治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后代学习。她为了深入了解其他单位研究人员用某种观测手段观测到地震前的异常和在地震预测方面的作用,多次联系或者通过他人联系原作者,亲自与他们交流和讨论,给予有力的帮助。

对于马老师的怀念和敬仰之情,是难以用这短短的文字表述的。我们将一定学习马老师对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学习马老师诲人不倦、大公无私的精神,学习马老师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学习马老师对后生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我们要把对马老师的缅怀转化为动力,为提高地震预测科学研究水平而继续努力。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赵国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