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东:我心目中的马瑾老师

1986年秋天,作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85级硕士研究生的一员,我完成了研究生院学位课程的学习后回所,开始研究生论文工作。一回所就赶上了所工会组织的全所运动会,其中有一项女子长距离竞走比赛,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主要是因为我仰慕已久的马老师也在运动员名单之中。虽然马老师不是我的导师,我的专业与马老师的研究领域也相差甚远,但这丝毫没有减弱我对这位科学大咖的崇拜之心,借此机会一睹风采。比赛开始,运动员们围绕着家属区的花园走了一圈又一圈,你追我赶,谁也不甘示弱。还剩最后一圈的时候,马老师开始发力了!只见她的步子越来越快,迅速脱颖而出,一路小跑冲向终点,在大家的欢呼声中率先撞线!后来,由于跑步犯规,马老师的成绩被取消,但在她的脸上没有丝毫埋怨和沮丧,依旧是那样郎朗地笑着总结比赛过程中的得失,在乎体验过程,不在乎名次。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马老师,追求卓越、淡泊名利的马老师!

很快就到了2010年,我从学生变成了老师,研究对象也从地震转到了火山。我课题组的一位博士生从热红外遥感数据中,提取出了不同年份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地表温度场,试图通过观测这种温度场的年变化,来寻找温度异常与岩浆活动的关系。结果发现通过热红外温度异常获得的结果与来自于地震、形变、气体地球化学的观测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我们把主要成果写成了英文文章。马老师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从事热红外研究与应用的专家。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询问马老师是否有时间给看看文章,她欣然答应。在收到初稿后没多久,马老师约我在她的办公室谈了足足两个多小时,从原始数据的选取、温度场的计算,再到结果的分析与结论部分的讨论,给出了全面细致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是我的学生写的第一篇英文文章,读起来并不是很顺口,马老师为此花费的时间之长、心血之多可想而知。这篇文章很快就在《科学通报》英文版发表。我也从马老师身上看到了一位优秀导师的科学精神和素养。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马老师,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马老师!

2013年夏季,受2013 IAVCEI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Volcanology and Chemistryof the Earth''s Interior)国际大会组委会的委托,我与同事们组织了会后长白山火山地质考察,30多名国际火山学者参加了野外科考。马老师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着长白山火山研究进展,在甚高频地震监测、地温实时观测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在这次考察的讨论会上,我惊喜地看到马老师也来了,这是对火山学科的鼎力支持,更是对我工作的巨大帮助。去过长白山的人都知道,从长白机场到二道白河镇的火山站有八十多公里车程,马老师和她的助手自己找车租车,就这么一路坐车过来了。我感到深深的自责和内疚,为什么没有去机场接一下?同时也埋怨马老师的助手为什么不事先通知一声。马老师慈祥地笑着“这事不怪他,我能行,你组织会议很辛苦,要多注意休息….”我内疚的心里又多了一份浓浓的暖意。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马老师,平易近人、立身行己的马老师。

马老师走了,走得如此突然,突然得以至于仿佛使人觉得这件事情好像没有发生一样。在我心目中,马老师一生兢兢业业、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严以律己、开朗豁达的人生态度,平易近人、助人为乐的生活作风,都是我们永存的精神财富,将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活动火山研究室  许建东

2018-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