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昆:深切缅怀敬爱的马瑾老师

我1996年考入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师从张流研究员攻读博士研究生,自那时起便与马瑾老师相识,马老师还是我博士毕业的答辩委员会主席。那时的感觉是马老师对实验细节非常关注,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们相同标本的几次实验都没有成功,马老师有点着急,当着我们学生的面就责备带我们做实验的实验室老师,说光知道做实验,做一次失败一次,也不总结,失败了重新加工标本费钱不说,还又要耗费时间、耽误进度。尽管不是直接对我说的,但对我触动非常大,在后续的实验和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也尽可能的仔细、再仔细,使实验不留遗憾。我的论文还被评为地质所当年的优秀博士论文。

我一直从事地震预测研究,马老师对地震预测预报问题非常关注,在上世纪90年代即已系统开展首都圈地震地质环境与地震灾害研究,提出共轭剪切模型和间震期与地震期的交替活动模型。近些年来,所提出的亚失稳理论更是为我国地震预测研究从经验统计向物理预测指明了一条可能的科学途径、观测重点及努力方向。自上世纪80年代地震孕育的非线性理论提出之后,国内外地震预测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是亚临界现象,“亚失稳”概念的提出,使我们关于地震发生的关注点从“可能震”向“必然震”跨进了一步。2015年我曾请马老师到台网中心介绍亚失稳实验及理论研究成果,自此也使我们单位预报人员开始关注、了解这一理论,并或深或浅地尝试应用这一理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马老师是实验和理论研究的大家,但她重视观测、重视震例、重视经验,多次听她强调,地学作为一门观测科学,理论与观测或与实际不相符的时候,问题一定是出在理论、出在实验室。我记得在今年6月27日召开的地震预报业务研讨会上她作报告的过程中、以及今年8月9日在地质所讨论项目申报的过程中,她还是反复强调这一观点,认为实验室得到的理论认识需要在实际观测中得到检验和修正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

今年7月26日我们在台网中心召开一个震例回溯研究的务虚研讨会,由于天气炎热没请马老师,可马老师还是提出参加,何昌荣老师向我转达之后我非常感动。那天马老师上午去地球所参加学生的博士后出站,午饭后直接到台网中心,也没有休息直接倾听大家的报告并提出自己的观点。8月2日马老师QQ我说7月26日会议上午的报告没有听到,向我要ppt说要仔细研究;我们还在QQ上交流对今年大陆地区地震弱活动状态的看法,马老师说“这些日子接触了解很多以往不很了解的事物,要好好消化。这说明地震研究确实是一个需要大家合作互相切磋的学问”,显示出马老师平易近人的学术大家风范。在7月26日的会议上,我们单位一位年轻人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尽管照片质量不高,但可能是马老师最后的几张工作照了。马老师突然离世之后,在一个群里有专家表示非常难过与马老师认识许久但没有一张合影,我发了一张这次会议的照片上去,说“我们大家都与马老师有合影了”。每忆及此,心酸不已!

我怎么也想不到8月9日是与马老师一起工作的最后一个日子!从上午9点到下午6点, 80高龄的马老师与我们年轻人整整讨论了一整天,中午在会议室吃盒饭期间还在讨论。大家都满怀期望,想通过努力把项目申报下来,期待今后几年在马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工作,在各个方面进一步取得进展。谁知两天之后噩耗传来,在我们心目中一向风风火火、精力充沛、思想睿智的马老师突然离我们而去,长歌当哭!

马老师对我们后生晚辈而言,真正是高山仰止,可又是那么亲切慈祥!记不得是多少年前,在十三陵开会之后,我蹭马老师和梅世蓉老师的车回北京,在车上马老师曾对我说过一句富含哲理的话:什么事情都别等,什么时候都不晚!这已成为我做人做事的准则,也成为我教育我的孩子和学生经常用到的一句话!

马老师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2018年8月18日于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