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东:缅怀马瑾院士

马先生的去世太突然、太令人震惊了,对我来说尤其难以接受。之前我们也打过照面,但真正的交流只是几周前的事。本文描述我们短暂交往中的一些小事,以缅怀这位认真、和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科学家。

马先生是地震局地球所所长全球招聘的评审专家。7月初招聘答辩会后,她通过其他人联系到我。在她回地质所的路上,我们通了电话。因为第二天没法去地球所听我的报告,她邀请我去地质所做个报告和交流。马先生尤其对我提到的时变地球物理场感兴趣。

我到地质所报告的每个细节都是马先生亲自安排的。以下是她发的确认短信,“宋教授:会议定在明天下午2点,地点在地质所301会议室。天气预报说今天到明天上午北京有大到暴雨,不知会不会影响你的行程?地质所的地址是北京德胜门外祁家豁子,健德门桥东北角。我的办公室是在一楼106号,你若来得早,可以先到我的办公室坐坐。根据上述情况,不知你来我所有无困难。祝好,马瑾"。之后,又征求了对一些细节的意见。我回短信“听您的”。她回复很幽默:“好,听我的”。

我另外约了所里的刘静,提前十几分钟到了地质所,计划先跟她聊两句。结果在大厅就见到了马先生。她担心我不易找,估计我快到了,提前好一会儿到了大厅查看。

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及其对地震活动性和地壳变形的影响。报告室挤满了人,有些还需站着,讨论很热烈。马先生说话清晰,逻辑慎密,还专门提示大家,可以问具体问题,也可以问以前工作(内核超速旋转)的研究背景和思维,“当时是怎么想的”。

报告之后,我参观了构造物理与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室。她全程陪着,做介绍的主要是年轻人,也给了年轻人机会。

马先生知道我约了刘静。为了节省时间,她让刘静下来,把办公室让给我们聊了一会儿,自己到旁边办公室忙别的事去了。

晚餐后,因担心路边安全,一直送到了院子里,也顺路送我回住处。路上,我方得知先生已失眠多年。然而,看到她精神抖擞、积极乐观的样子,真想象不出来她有睡眠不足的问题。我想也许是她的执着与追求,给了她浑身使不完的劲;也许因为长年过度透支,导致了突发的不幸。

我虽认识马先生不久,先生做学问做人令人景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对科学问题的热情和敏感,思维的严谨和清晰,及待人的真诚和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