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人生楷模、流芳远长 ——纪念马瑾院士

2018年8月11日在新疆富蕴召开了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8年学术交流会议。当时马瑾院士要完成一个重要项目的申报,没能参加这次会议。以往她参加会议时,都会同我们深入探讨地震预报科学问题,并且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对我们研究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因此,她没有参加这次会议我们感到非常的遗憾。

然而,就在会议召开的当天却传来了十分不幸的消息,马瑾院士突发疾病,与世长辞了。“泪飞顿作倾盆雨”,我怎么也没有想到,那么有活力、身体又那么健康,69岁学习开车,虽然80多岁了还能够进行野外地质考察的马瑾院士,意外的匆匆离开了我们,让我们没有一丝的准备。心灵的悲伤在不停的流淌,隐藏多年的回忆在脑中盘旋涌现,马瑾院士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的人生楷模。

最早认识马瑾院士是1987年,当时我在兰州所读书,马瑾院士负责的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会议在甘肃武都召开,导师派我们这些学生到武都参加会议,了解当时最新地震科学前沿领域的进展情况。在这次会议上马瑾院士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岩石实验在地震研究中重要性。同时,她对地震科学研究的热情、平易近人性格和对年轻人的关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每年举办“中国地震预报论坛”的学术交流活动,马瑾院士2010年以来几乎每年都参加我们专业委员会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是了解地震预报研究进展,同时也是交流她在岩石实验中得到的有关地震预报理论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十分积极的为我们作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尤其是有关岩石破裂亚失稳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报告使大家受益非浅,开阔了学术的视野。同时,她常常鼓励和建议我们要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

2017年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在云南腾冲举办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震学术研讨会,马瑾院士参加了会议,并做了学术报告。会后部分专家到腾冲火山进行了野外考察。马瑾院士非常高兴,提出要乘坐热气球观看火山口,当时她已经80多岁了,大家十分担心她的安全,但是她一直有着年轻人的心态,坚持要乘坐热气球考察火山口,我只好陪着马瑾院士乘坐热气球一起观看火山口。在热气球升到空中的过程中,气球晃动的厉害,尤其是在高空中,许多人都害怕,手里的相机都不敢用了,紧紧抓住热气球的绳索,闭着眼睛,而马瑾院士十分放松和高兴的用相机不停的拍照腾冲火山及火山口的形态,真是一个令人敬佩、活力四射的“老太太”。

有一次,马瑾院士邀请我们参加会议,让大家探讨一下在什么地区布设台网,有可能在野外观测到地震前的亚失稳现象。参加会议的有长期在地震预报一线工作的专家,也有退休的老专家,还有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大家交流的十分深入,会上对观测区域进行了讨论,会后最终确定了观测地区。同时,马瑾院士委托地震实验场的同志联系有关现场观测事宜,能够为马瑾院士的地震预报科学探索作贡献,我们十分高兴。在马瑾院士努力下,目前观测台站布设已经完成了,并开始正常观测了,希望大家完成马瑾院士的心愿,在地震亚失稳研究和实践上取得大的进展。

马瑾院士已经离开了我们,没有一丝征兆,让我们没有任何的心里准备,但是她留给我们探索地震奥秘的精神、对待工作的积极态度、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和关心年轻人成长的工作作风,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时时刻刻激励我们前行。“兴致勃勃”是马瑾院士在办公室的座右铭,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开展地震科学研究工作,力争攻克地震预报的科学难关,以此纪念马瑾院士,她是我们的人生楷模,他的精神将流芳远长。


张晓东(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8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