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马瑾老师病逝消息的时候,我正在新疆富蕴参加地震预报论坛会议。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当时内心的震惊和悲痛——不敢相信、不愿相信,却又不得不相信。
我认识马老师,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的马老师已是中国地震学界颇负盛名的学者,而我则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后辈。能够聆听她的学术讲座是我最渴望、最向往的事。而成为像她一样的科学家,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投身到地震研究的崇高事业中,则是我当时的愿望。可这次是和她天人两隔,怎能忍住泪水。
从事地震研究的都知道,“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最难掌控、最难出成果。我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一线做预测预报工作,也曾有过动摇,也曾想过转向,是马老师的谆谆教诲一直在推动着我不断向前。她的话音仍在耳畔:地震预报经验很重要,必须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前行。
马老师一直以来都心系地震预报工作。云南是地震发生最多的省份之一,我因此有了更多和马老师学习交流的机会,她也成为我工作中最好、最直接的指导老师。
汶川地震后,马老师对地震预报问题更加关注,我们在一起讨论的时间和机会更多了。马老师特别注重观测事实,由于云南的前兆观测台网在多震的西部相对密集,在较多的6级以上地震,包括汶川8.0级地震前,都记录到了显著的前兆异常现象,马老师对这些现象极为重视,一有机会就要和我做深入的探究,并且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马老师在地震构造物理学方面有高深的造诣,在她的指导下,我开始注意前兆异常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发现前兆异常完全可以用于描述构造活动,这与马老师的实验结果有很多吻合。在此基础上,我开始根据构造活动与前兆异常的变化特征来作地震预测,从而改变了以往“看图识字”的预报方法,提升了地震预报的认知度。
近几年我在全国地震预报培训班上讲授的课程,内容最多的也是前兆与构造活动的关联性和可能的机理,通过前兆观测异常事实与构造关联与地震预测的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我们的地震预报是有理有据和有科学性的。相信未来在马老师亚失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地震预报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与马瑾老师的相识、相知,是上苍对我人生的馈赠和善待。一直以来,她不仅在工作中指导和帮助我,在生活中同样也给了我慈母般的关爱与温存。
得知我与她的大女儿同岁后,马老师就把我当女儿一样宠着、牵挂着。每年生日我都会收到马老师的祝福,她每次来云南都会专门给我带一份用心挑选的礼物。而我每次取地质所找她,她都要自己掏腰包,带我出去吃好吃的。有一次我们约了闻学泽老师,中途闻老师想去付款,被她发现了,她像个孩子一样和闻老师急,说“今天是我约的付虹”,那感觉仿佛是女儿回家了,她要尽母亲的心意。
还记得7年前,由我负责的一项预报工作获得了全国“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我在第一时间收到了马老师发来的短信,她说:祝贺你!这个奖项由女科技工作者获得,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没想到马老师这样顶级的专家、大院士竟如此关心我,感动之余增加了重重的使命感。
2013年地震预报论坛学术讨论会在贵阳召开,马老师先行到了昆明,去贵阳的当天上午,她在我们局讲亚失稳的实验结果和理论,下午我和她一起去了贵阳。下了飞机,在接机的中巴车上听闻几位参会者晚上要去看她,我想她早上作了报告,晚上还要和大家交谈一定很累,所以没去打扰她。第二天一早她见到我就说:“昨天晚上很多人来看我了,但我期待的人没有来,我中午要和你聊聊”。不容置疑的口气既像母亲的责备又像严师的命令。因为我要乘坐当天下午的航班回昆明,那天中午,马老师没有休息,又和我聊了一系列有关地震前兆、地震预报的问题。也是从那时起,我每次见到马老师都要蹭着和她在一起,聊地震前兆问题,谈人生、家庭、成长和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而马老师总是以她的宽厚和睿智引导我、指正我、点醒我、温暖我,使我这个过早失去父母的孩子获得了幸福蔓延的激励和宠爱。
今年西南某省地区震情形势较为严峻,监测预报司决定召开震情研讨会议,邀请她参加,她因为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院士会等集中在一起没来参加。可马老师人没来,心却一直牵挂着震情。会前她QQ联系了我,让我给她介绍情况。我把整理好的最新异常的ppt发给她,会商会以后,我把自己在会上报告的ppt也发给了她,她看完报告后,在许多形变异常上作了标注,说她不懂形变,让我给她解释。马老师这种认真弄清每一个细节的工作态度和虚怀若谷的胸怀,再次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很快针对她提出的问题写了说明,再次把ppt发给她,并强调在我们的观测区真正的大地震前,曾经观测到显著的前兆异常变化。她很快给了我回答:“知道了,经验很重要的,很多人认为理论最重要,但是没有经验做基础的理论能不能成立还不知道!”她的鼓励让我增添了做好工作的底气和信心。
我曾祈求上苍能让我们一生相伴地走下去,长相念,不分离!可她还是被带走了,突然地甚至没有留下一点时间,让我能和她作最后的告别。那位一直在关注我、鼓励我、教诲我的、母亲一般亲切又严格的马老师走了!连日来,我不断梳理着有关她的记忆和思绪,发现,我们在那么多、那么多次的相聚中,竟然没有留下一张只有我们两人的合影,而这样的机会再也没有了!
在今天这个庄重、肃穆的追思会上,我特意围上了马老师生前送给我的红围巾,继续感受着她的温暖。我想,她一定不希望我们沉浸在悲痛中难以自拔。我好像又听见了她的声音,她在对我说:付虹,你要继续去做好你的工作,我们不能停下前行的脚步!
放心吧,马老师!我们会的!我们会更加努力去完成的!因为,您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科学风范和从不退缩、从不厌倦,雷厉风行,一路向前的身影一直在引领和召唤着作为后来者的我们,跟上您的脚步,去完成我们未竟的事业!
敬爱的马瑾老师,安息吧!愿您在天堂获得护佑和安宁!相信我们的爱一直会伴随在您的身旁——直到永远!
2018.9.